气味王国的气味电影《云在两千米》第82界威尼斯电影展登场
当威尼斯利多岛的海风裹挟着咸湿气息穿过电影节展厅,《云在两千米》的观众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感官奇遇 —— 随着剧情中男主角翻开妻子遗留的小说手稿,穿戴式设备同步释放出台湾中央山脉特有的冷杉清香;当雪豹的虚拟影像掠过屏幕,空气中瞬间弥漫起高原冻土的凛冽气息。这部入围第 82 届威尼斯电影节 XR 沉浸式竞赛单元的华语作品,不仅延续了导演陈芯宜对历史记忆的深耕,更以数字气味技术开辟了电影叙事的新维度。
技术考古:从机械喷香到神经同步
气味与电影的结合并非新鲜事。2017 年《羞羞的铁拳》曾尝试在影院释放特定香气,但彼时的技术仍停留在机械触发的初级阶段。而《云在两千米》采用的数字气味系统已实现质的飞跃:通过仿生嗅觉传感器采集 3000 种基础气味建立编码库,再由云端算法根据剧情节点实时调配,使气味释放与画面、音效达到毫秒级同步。这种技术路径与日本 NTT 公司提出的 "气味数字符号传输" 理念不谋而合,却在艺术表达上更进一步 —— 当原住民神话场景出现时,设备释放的草药混合气味并非简单模拟,而是导演团队依据台湾泰雅族传统配方定制的嗅觉符号。
威尼斯电影节对这类实验性技术的接纳早有传统。自 2017 年设立 VR 单元(现扩展为 XR 沉浸式单元)以来,组委会始终鼓励突破媒介边界的创作。正如艺术总监阿尔贝托・巴贝拉所言,电影节 "最看中电影的艺术水准",这种包容态度为《云在两千米》提供了绝佳展示平台。相较于往届参展的技术驱动型作品,该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将数字气味转化为叙事语言:雪豹栖息地的气味随剧情推进逐渐稀薄,隐喻生态消逝的紧迫感;祭祀场景的香气浓度变化,则暗合仪式进程的情感起伏。
感官叙事:气味作为记忆载体
陈芯宜的创作向来聚焦历史记忆与边缘群体,此次选择改编吴明益的短篇小说,正是看中原著中 "云" 的多重象征意义 —— 既是物理空间的高度标识(海拔两千米的山林),也是记忆的隐喻载体。为将这种文学意象转化为感官体验,导演团队耗时 18 个月采集台湾中海拔山区的气味样本,从冷杉树脂到高山苔藓,构建起一套完整的 "嗅觉地形图"。当观众在 XR 环境中 "穿越" 云层时,不仅视觉上看到云雾流动,嗅觉上也能感知到海拔变化带来的空气成分差异 —— 这种多感官协同,恰是陈芯宜追求的 "让观众亲身进入故事" 的沉浸效果。
技术实现上,该片可能采用了类似气味王国 "脖戴式播放器" 的设备,但在交互逻辑上更为复杂。结合 XR 领域主流的 6DoF 追踪技术,系统能根据观众头部转动角度调整气味释放方向,模拟真实环境中的嗅觉方位感。这种设计与剧情形成巧妙呼应:男主角在寻找妻子遗作线索时,观众会随其视角转换闻到不同区域的特征气味,如书房的旧书味与山林的泥土味形成记忆与现实的嗅觉对话。神经科学研究表明,嗅觉与记忆的关联远比视觉更紧密,这使得该片的气味设计不仅增强沉浸感,更成为推动情感叙事的核心引擎。
行业启示:在争议中探索边界
尽管技术新颖,《云在两千米》仍面临着气味电影固有的争议。个体嗅觉敏感度差异可能导致叙事偏差 —— 正如气味王国在市场实践中发现的,相同浓度的气味会让部分观众觉得刺鼻,另一些人却毫无感知。为此该片采用了 "动态调节" 方案,观众可通过手势交互调整气味强度,这种妥协既体现技术局限,也暗含对观众主体性的尊重。更深刻的争议在于艺术本质的讨论:当嗅觉体验成为标配,电影会不会沦为感官刺激的集合?陈芯宜的答案是否定的,在她看来,数字气味如同黑白摄影,只是 "让故事获得更精准表达的工具"。
该片在威尼斯的亮相恰逢 XR 技术爆发期。随着实时云渲染与精细化触觉反馈的成熟,嗅觉已成为沉浸式体验的最后一块拼图。阿里云等科技巨头正推动气味数字化与 XR 的深度融合,而《云在两千米》的实践证明:技术创新若脱离人文关怀,便只是炫技式的杂耍。当片尾字幕升起,观众摘下设备后仍残留的淡淡松针香,恰似电影留给行业的悠长思考 —— 在追逐技术奇观的同时,不要忘记艺术最本真的感染力,或许就藏在那些难以言说的感官记忆里。
本届威尼斯电影节将持续至 9 月 6 日,《云在两千米》作为华语电影在实验领域的代表,其探索已超越作品本身,成为数字时代电影语言革新的重要注脚。正如水城的雾气不断重塑建筑轮廓,新技术也在不断拓展电影艺术的边界,而真正动人的,永远是那些能穿透感官直抵心灵的创作。
以上就是对气味王国气味电影《云在两千米》第82界威尼斯电影展登场的详细报道